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章
	
		  		第一千两百二十八章京师  (第2/2页)
,欧阳朔特批,将神武卫扩编至五千人规模,如此一来,就算欧阳朔外出,也可以留下两千神武卫驻守皇宫。    除了明面上的防卫,在皇宫暗处,影卫近年来在江湖上招揽了一大批武林高手,各个身怀绝技,潜伏在皇宫各个角落。    如果有谁真的要进宫行刺,怕是走错了地方。    如此布置,不是欧阳朔胆小,实在是汉武帝被刺,凤囚凰被下毒,都是发生在不久之前的事情,欧阳朔不得不防。    大夏树敌太多,如果有人狗急跳墙,欧阳朔是一点都不意外的。    御书房内,姜尚正在阐述调整廉州郡行政区划的必要性“陛下,山海城作为皇朝都城,京畿重地,皇朝中心,辐射整个皇朝疆土,系皇朝之象征,地位之高,之重,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,因此必须从行政上确立其地位。”    欧阳朔不解“朕不是已经将廉州郡划为直隶郡了吗?”    “恕微臣直言,在皇朝阶段,直隶郡的地位已经偏低了。微臣建议效仿唐朝典制,升山海城为京师,改直隶郡为京兆府,设京兆伊,位同行省总督。”    京者何?大也。师者何?众也。    天子之居,必以众大之辞言之,故名京师。    京者,大也;兆者,多也。    定名京兆府,则显示出一个大国之都的气派与规模。    听了姜尚的解释,欧阳朔确实长学问了,他没想到,耳熟能详的京师二字,竟然还有这样的典故在里面,笑着说道:“准了!”    别看只是一个名字的改变,背后可是意味非凡。    “陛下圣明!”    “关于京兆伊人选,内阁可有举荐之人?”欧阳朔问。    姜尚一怔,这是他来之前没想过之事,按理,直隶郡改为京兆府,原山海令臧文仲转任京兆伊,是很自然之事。    按陛下话中之意,却是准备换人。    “陛下是对臧文仲不满,还是另有深意?”姜尚一时拿捏不准,只好求稳,说道:“微臣以为,山海令臧文仲是合适人选。”    “臧文仲虽合适,内阁就没有其他人选?”    “这…”面对陛下追问,姜尚竟有些紧张。    说实话,京兆伊看似地位显赫,实在是个吃力不讨好的职位。    京师重地,天子脚下,街上随便逮着一个都是达官显贵,有爵位在身。如此,京兆府上有朝廷压着,下有达官显贵逼着,哪头都得罪不起。    但凡京兆伊,无不是圆滑、阿谄之人。    唐朝历史上京兆伊更换之频繁,让人侧目,白居易在《赠友五首》之四一诗中就写过“如何尹京者,迁次不逡巡。请君屈指数,十年十五人。”    平均不到一年,就要更换一人。    欧阳朔不再逼迫姜尚,说道:“就让田文镜跟臧文仲,对调一下吧!”    “陛下圣明!”    姜尚松了一口气,圣心难测啊。    欧阳朔如此调整,倒不是说对臧文仲有什么不满,一则臧文仲在山海令任上已经超过三年,也该挪一挪位置,去蜀地任总督,不算亏待。    二则欧阳朔不希望京兆府像唐朝那般没骨气,铁了心要打造一个铁面无私的京兆府,故而圈定冷面总督田文镜。    田文镜既是皇朝第一批老臣,又位列二十四功臣之一,无论资历还是能力,欧阳朔都相信,田文镜能胜任京兆伊一职。    谈完京兆府之事,欧阳朔跟着说道:“朕听说,最近有人嚷着,建议将川南行省改为直隶行省,列为诸行省之首,爱卿以为如何?”    这事姜尚却是有底,直接回到:“微臣以为,时机尚不成熟。”    “既如此,那些流言蜚语也该消停下来了。”欧阳朔语气虽然淡淡的,说出来的话却杀伤力十足。    不管这流言是谁在暗中推动,都触动了欧阳朔的逆鳞。    京畿重地,从来就不缺暗流。    “陛下放心,微臣明白!”    姜尚知道,那些自作聪明之人,该吃苦头了。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