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章
	
		  		第二十八章结局  (第6/6页)
一只胳膊,母亲似    的抚摸着他依然在微微颤抖的肩头。    这些,她当然不会告诉肖天放。但最后,她却对肖天放说:“老爹,大来让我    告诉你,他可能不在什么地方给肖家留了个血脉…”    天放急忙问:“他有儿子?”    苏丛微微红起脸,低头答道:“还不知道是儿子还是女儿…”    “他说了他把那点血脉留在哪一方土地哪座山的哪个门里了?”天放再追问,    苏丛就只是摇头,再不肯说什么了。    天放也没再往下问。他忽然注意到苏丛那白得跟石膏像一样的脸,她略有些散    乱的额发,她神经质地使劲绞扭在一起的手指,她微微隆起的腹部和她那不得不略    略叉开了平放的双腿…。    老人忽然想呜咽。    但他到了也没哭出一声。他不许自己哭。    苏丛走后不久,雨便连着下个不停,在一个细雨萧瑟的早晨,天放扔下那根使    用了快二十年的手杖,换了一身干净的军便服,瘸着那条木腿,饱饱地吃过一顿绝    对地道的咸猪油拌苞谷稠糊糊后,走到老板屋前的窝棚下,对自己的爹说了声:    “对不住您老人家了…”再没跟家里任何人告别,便晃动着他那不再矮挫不再敦    实但依然坚硬得像个铁砧似的身子,不留一点踪迹地消失了。    从那以后,连以往每年都要在阿伦古湖上空出现那么几回的黑云团,也不再出    现了。人们说,他们团聚了。有时玉娟去看望苇丛。苇丛静静地摇动。湖是个海。    苇丛也是个海。阿达克库都克更是个海。簸荡凝固的巨狼变形的山头和狼谷里的青    烟水雾并不是空空荡荡一无所有。    就这样过了好几年。大约在阿伦古湖引水工程竣工临放水的前几天,工程指挥    部奉迺发五之命,调来了八百个锣鼓队。独立团的老兵每人挑一挂鞭炮,列队山头。    一辆老式的马车载来了一个女人和一个三岁的男孩。她俩下了车,向刚搬空的哈捷    拉吉里镇走去。寻找肖家的老屋。动员搬迁,各级政府费了很大的口舌。到最后期    限,还有不少户死活不肯搬。有一天,久未出现的黑云团突然又在湖面上浮现,阿    拌河两岸四镇十八村脚底下的土地山谷都好一阵颤抖响动,红水从泉眼里挟带着黄    沙,堆尖似的冒出。许多鸟窝都从大杨树上震落。瓦片飞了起来。第二天,不肯搬    迁的人家抢着要车。一周内,四镇十八村便搬得只剩了个空壳。    那女人穿着一条深色的呢子长裙。上身穿着大翻领的粗毛线外套。这是用新旧    两股不同颜色的毛线合成一股后编织的。她脚上穿着一双老式的漆皮鞋。这一身打    扮,好像倒退了三几十年似的。她领着那小男孩,在肖家老院里默默地站了好大一    会儿。过几天,阿伦古湖水将从这儿流向大裂谷。哈捷拉吉里——这个直译过来应    该称作为“典狱长”的地名,将不复存在。也许在某些高地上,还会留下一些当年    白氏兄弟筑起的那条铁路路基和石砌涵洞,但哈捷拉吉里镇却注定了要被淹没。    肖家老院的门框、窗框都给扒走了。院子里几棵杨树依然绿得老练沉稳。四野    那些起伏的地平线依然坚定执著。阳光平静地流动。低的云团和倾斜的黄土高坡,    都不能昭示未来的变迁。而旱獭们和金花鼠们似乎嗅到了阿伦古湖水的阴冷潮湿,    在洞口不安地张望。    这女人领着孩子耐心地跨过砖砾堆、破板条,从一个门洞走向另一个门洞。她    教孩子说:“家…家…家…”当她俩走出院门时,突然地,那黑云团再次出    现在即将消失的阿伦古湖湖面上。三团。它们不断上升。膨胀。扩大。蔓延。带来    风和雷声。那女人忙抱起小男孩向湖边跑去。女人哭了,拿起小孩的手,拼命向三    团黑云挥动。黑云越升越高,不一会儿便密布整个湖区上空。那雷声仿佛要把整个    堤岸震坍,把汪得儿大山摇碎。孩子紧搂住女人的颈脖,哭喊:“我怕…我怕…    …”那女人撕开男孩的搂抱,要男孩正对对黑云,叫一声“爹”再叫一声“爷爷    奶奶”男孩缩回小手,惊惧。    那女人跑到空阔的湖堤上站住了。面前是灰黑色的波涛汹涌的湖面。湖水冲击    堤岸,溅湿她鞋面,很像要吞噬她,涌到她面前,汹汹地立起来之后,却又吼叫着    倒坍下去,在翻滚中,退回到湖心,准备第二次冲击。    几十分钟后,三团黑云才渐渐收敛,回到了那密不透风的苇丛里。赶马车的慌    慌张张跑来,以为这母子俩早被风狼卷走。见她俩还活着,便催她俩赶快回到马车    里去。她拉着孩子的手,继续站了一会儿,最后又看了一眼哈捷拉吉里镇,在心里    细细地默念了一遍这个她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名字:哈一一捷——拉——吉——里,    随马车走了。    有人肯定地说,她就是苏丛。那男孩就是肖家第四代子孙中的头一个。肖大来    的儿子。在阿达克库都克的肖家的长重孙。我想,大概吧,也该是这样。第七天过    去了,在后边早已等得不耐烦了的,难道不正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第八天、第九天吗?    七千年过去了,紧跟着到来的肯定就是那第八千年的第一天啊!    一九九一年三月定稿于北京莲花池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