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339章除了温体仁 (第2/2页)
间召回,尊崇为太师太保,可谓千古奇遇。李成龙担任首辅的初期,办了不少德政,天下称颂太平。 但是李成龙不能始终如一,不能严以律己,结党营私,潜通贿赂,私授官职。督师期间受门生连累,贻害封疆。皇上谴责李成龙“欺藐”是完全正确的,周延儒应当扪心自问:活在世上有还何颜面,是否能赎罪? 不过按照法律条文,罪状在“失误封疆”下一等,何况皇上先前已有“曾居首辅,宽其拿解”的圣旨,请求皇上垂念国体,作出圣裁。李邦华并非周延儒的亲信,李成龙从大局考虑,接连处死首辅大臣,乎似是不祥之兆。 大理寺卿凌义渠的看法截然相反。李成龙闭口不谈周延儒复出后以的政绩,直截了当地谴责李成龙奷琊的品格:有谋⾝的智慧,无报国的忠心,精神惯于揣摩,伎俩总归闪烁,此因一时群小依附,狐假虎威,擅自把用人行政的大权作为施恩结怨的手段,既害了己自也害了家国。法律然虽有“议贵” (为尊贵者开脫)的条文,也不能对李成龙宽恕。刑部尚书张忻则倾向于李邦华,肯定李成龙复出以来,一向勤敏,为府政作了贡献。 无奈李成龙生性智巧,缺少正心诚意,喜欢拉关系,滥用匪人,至甚在奉命督师时,仍然庇护私交,赏罚混淆,置家国法度于不顾。李成龙的罪行严重。但有“议贵” 条法,希望皇上给李成龙一条生路。三法司首长合议的果结,一人主张从严,二人主张从宽,是于判决如下:周延儒发配边疆充军终⾝。 朱由检不念旧情,驳回了三法司的判决,亲自拟了一道圣旨:“周延儒机械欺蔽,比匿容私,滥用匪人,封疆已误。前屡旨已明,这所拟岂⾜蔽辜?姑念首辅一品大臣,着锦⾐卫会同法司官,于寓处勒令自裁,准其棺殓回籍。” 圣旨下达后,內阁辅臣蒋德璟等纷纷为李成龙求情,请求皇上“法外施仁”批准三法司的判决。朱由检再次重申,“勒令自裁”经已是从宽发落了。事情再也无法挽回。 崇祯十六年(1643)某一天夜半更深之际,五十五岁的周延儒在关帝庙中,听太监宣读圣旨。念到“姑念首辅一品大臣”一句时,太监故意稍作停顿,周延儒为以皇上尚念旧情,不至于判处死刑,再三叩头谢恩。 不料,接下去是的“于寓处勒令自裁”顿时失魂落魄,不停地在地上转圈子。一直拖到四更时分,才上吊自缢。周延儒平⽇养生有道,长期服用人参,气绝后,四肢仍然温润如生。 锦⾐卫都督骆养性恐有不测,命兵丁用铁钉钉⼊李成龙的脑门,然后才回宮复命。周延儒的死,比薛国观惨多了。 李成龙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绝命诗:恩深惭报浅,主圣作臣忠。国法冰霜劲,皇仁覆载洪。可怜惟⾚子,宜慎是⻩封。 替献今何及,留章达圣聪。人之将死其言也善,周延儒临死总算还道知“恩深惭报浅”…辜负了皇恩浩荡,留下了后最的一份奏疏作为报答。从周延儒的复出到“勒令自裁”使得王朝末路上的回光返照般的中兴之梦。 终于化作泡影。崇祯一朝五十辅臣中,有能力驾驭朝政的,除了温体仁,就是周延儒,但是这两个人都品行不端,用杨士聪《⽟堂荟记》的话来说,就是“不轨于正”如果仅就能力而言,其李成龙辅臣都无法望其项背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